2010年10月27日星期三

希特拉都買唔到樓(潔淨版)



真估佢唔到!只加上了改編的對白就已經咁好睇,我終於明白何謂傳閱性高的東西。連希特拉都買唔到樓,雖然有啲唔合邏輯,不過咁都俾佢諗到,畀個叻字。

2010年10月26日星期二

「我女友話如果我買唔到樓,就唔嫁我!」

小時候,父母因工作關係,被迫與我們分開住,於是我便「投靠」親戚,和他們一起在公屋住了幾年。雖然當時地方細,但是我跟幾個表兄妹都住得好開心,玩得好開心,但是,每個香港人都想置業是不爭的事實,不想租一世屋也是大家所理解的意願 ,所以父母同親戚都去抽居屋,後來我們就一起搬上樓,畀少少首期便買了居屋,接著的十幾年,我見證父母如何努力賺錢供樓,一點也不簡單。正值前一年樓市低迷期,又見子女都長大了,父母便決定入市買私樓,就是這樣,我們又從居屋搬到私人樓宇居住,當年看著父母供樓,現在換了自己供,廿年後又廿年,這是一個香港社會向上流動的典型故事?還是香港世代成為「房奴」的悲情故事?


特首的施政報告中,「置安心」計劃是其中一個最受關注的項目,住屋問題永遠都是香港民生的重要議題,無論做業主的、炒樓的、想買樓的、租樓的、發展商等全牽涉在內,怪不得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華與青年真情話的活動引來大班傳媒採訪,其中一個青年人說了一句話,使他聲名大噪,成為短暫的傳媒焦點,他說:「我女朋友話如果我買唔到樓,佢就唔嫁我!」,有沒有人曾經跟你說過同一句說話?這位就讀中大一年級的王同學,一句幽默的描述便出賣了女朋友,不論他的女朋友是否說過這話,留給我們的除了覺得好笑之外,亦值得去思考香港的住屋問題,以及現時男女對家庭觀念的看法。


不過更好笑的是,當我第二天收聽港台節目《千禧年代》時,不少聽眾代入角色,如果我個仔同我講,女朋友話佢買唔到樓就唔嫁佢,做父母的會怎想呢?很多聽眾都批評王同學太無知,當中不乏拿自己的經驗來作對比,什麼個個都要經歷儲錢多年才交到首期、大學還未畢業,便想政府幫你買樓豈有此理等等言論。我的感覺是,在香港這個社會,大部份人都認同努力儲錢買樓這個觀念,大家都應同資本主義向上爬的意識形態,人人都敬佩李嘉誠白手興家的香港精神,但卻沒有思考努力儲錢背後是為了什麼,我們敬佩父母輩的奮鬥精神,但80後、90後所面對的環境已經不一樣,那些社會向上流動的論述或且已不適用於他們的身上,他們要說的故事也不一樣了。


記得曾看過一則信報社評,其中一個觀點十分有趣,指香港的薪俸稅很低,但「住房稅」卻高得令人咋舌,說的便是高地價、高樓價下,供樓人士所交的錢等於交「住房稅」一樣,這個比喻值得我們深思,至於不想畀錢地產商賺,但又無資格租公屋,買居屋的一群,我們的社會還有沒有其他路讓他們選擇呢?羅馬非一日建成,香港實難走出現有的架構,自由市場這道牆是打不破的,破了反而令更多人粉身碎骨,就像當年的「八萬五」建屋計劃,結果引來大家的反對與批評,反而現在樓價高企,起碼有人高興,又哪管那些為此憤怒的人?即使「置安心」計劃也只是用錢貼一班小眾,用來平息現時的不滿情緒,沒有真正面向現時的樓市問題。雖然我們家現在擁有物業,見樓價飆升雖有短暫喜悅,但我們只用來自住,升值只是紙上數字,又關我們何事呢,只慶幸我們不是在這個時買樓罷了,而為了供這個房子,我們又要耗上廿年時間。


王同學那句說話,我想很多青年朋友都會有共鳴,我身邊很多朋友都已踏入談婚論嫁的年齡,有時吃飯聚會都會談到結婚這個話題,成家立室,有些朋友說要有樓才結婚,有些朋友知道現時買樓難過登天,所以都不會以此為結婚的必要條件。計計數,以一個廿二歲畢業的大學生來說,若他出來工作後,每個月儲蓄三千元,每年以一成的增幅為例,當兩人一起供一間二百萬的屋,首期三成,約六十萬,兩人要儲多久才可以結婚呢,原來這樣計劃,大約六至七年,廿八九歲便可儲到首期結緍,當然未計他們若想攪個唔錯的婚宴及度蜜月,可能要多十幾萬,又要儲多一兩年,應該三十歲前可結婚。聽落很不錯,不過我想不是有很多人可以計劃得如此周到,每月都儲到錢,有不少朋友都抱著今朝有酒有朝醉的精神,有錢不如換手機,不如去遊行,各有各嗜好,寧願租屋都不會去想買屋的事,其實如果租金不是太貴,租屋亦未嘗不可,但是租金貴,不買樓又可似亳不化算,計來計去,又跌入了死胡同裡...